飞天焕新 秘密入口正在载入中的A/B测试与数据驱动优化实践焕新 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观察
甘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也是矿产资源大省、有色金属之乡,形似如意,又宛若飞天飘带。近年来,陇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速,但也面临城乡、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省情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甘肃,始终牵挂陇原大地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指出,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聚焦国家所需、甘肃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甘肃发挥资源禀赋、工业基础、科技创新等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焕发向上向好、向数向智、向优向新的新面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传统企业“发新枝”
祁连山下,千年热土正孕育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
生产车间内,轧机轰鸣,赤红钢水化作精密钢板,银白色铝卷在轧辊间穿梭翻飞;戈壁荒滩上,光伏板熠熠生辉,清洁能源输送全国……
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有着60多年发展史的酒钢集团,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工业,奏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乐曲”。
优势产业,遍地开花。
打破垄断的316H不锈钢,用于福建霞浦核电示范堆;有着卓越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的国产S31254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迈向欧洲高端市场。
关键领域,创新频频。
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赋能传统铸造,周期压缩,附加值提升;5G技术让西沟矿露天采场全域全流程实现无人或少人化作业;一键炼钢、全自动轧钢系统搭配万吨轧机,产出西北最厚、最强钢板。
合作版图,不断壮大。
热成形钢供货长安、吉利等汽车制造企业,扩展新能源版图;因瓦合金材料进军航空工业领域,成为西飞主要供货商。
酒钢集团副总经理陈扬说,这些成果正是近年来酒钢集团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结果。
位于甘肃金昌的金川集团,从结束我国缺镍少钴历史,到形成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和铂族金属提炼中心,始终坚持科技兴企。
薄如蝉翼的“手撕镍”,厚度0.05毫米,仅A4纸厚度的三分之一,如丝绸般软滑。银白色的超纯电解镍,纯度稳定在99.99%以上,是全球金属贸易市场的“硬通货”。
厚度越薄、纯度越高,看似简单的物理形态变化,实则是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样本。在新能源电池的“心脏”部位,以及C919国产大飞机、神舟系列飞船等大国重器中,都有金川镍、钴等材料“身影”。
金川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陈军说,“十四五”期间,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累计超136亿元,增长338%,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高附加值领域不断攻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将“一域之所能”与“全局之所需”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在服务全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铼,高温难熔的稀有金属,是航空航天领域火箭、卫星、飞机等发动机超耐热部件的重要改性剂材料。碲,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半导体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能源等多领域。长期以来,我国高纯金属铼、碲都依赖进口,相关制备技术成为“卡脖子”难题。
突破,攻坚。白银集团向这两种伴生于企业铜、铅、锌等有色金属资源的产物发起挑战。
2023年,年产1.5吨高纯铼条生产线投运。每年2吨左右随烟气进入硫酸系统洗涤污酸中的铜精矿中伴生铼,被“吃干榨净”。
2024年,高纯碲实现工业化生产,仅需10个小时,碲化铜渣便转化为纯度达99.99%的精碲锭,供不应求。碲化铜渣经过回收处理,每年还能产出约10公斤黄金、1吨白银以及100吨铜金属。
白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普公说,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白银集团这三颗甘肃“工业明珠”,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摆脱对传统资源的过度依赖、对既有发展路径的惯性依赖,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甘肃省属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发展新质生产力,甘肃有底气。
“近三年来省属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甘肃省政府国资委规划发展处处长赵汝君说,甘肃省属企业,既是全省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有信心。
从大力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到出台《甘肃省提升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甘肃全力保障各行业、各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路径可循、有经验可取。
从芯片封装的先进技术到玉米制种的去雄难题,天水华天电子集团、酒泉奥凯种子机械有限公司等本土民营企业,同样大步向“新”而行。
华天电子集团虽地处西北内陆,但研发的全异步张量处理器和全异步安全芯片属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异步电路设计领域空白,研发的6种高耐压塑封料等新材料实现进口替代,在国内头部企业批量应用,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玉米制种基地。我国每两粒玉米种子中至少有1粒来自甘肃。杂交玉米制种,关键在去雄,关乎种子优劣和粮食收成。过去,进口大型制种玉米去雄机,价格昂贵,且“水土不服”。奥凯种机成功研发轻量化小型高地隙自走式制种玉米去雄机,效能跟国外产品相当,售价仅为国外一半。
“点数成金”:陇原驰入新赛道
塑造新优势,焕发新活力。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处处长张志春认为,积极抢占先机,布局建设新兴产业,是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兰州东部综合批发市场,是甘青宁三省区重要服装集散地,曾拥有上千家大小商户。如今,传统商贸行业受到冲击。面对市场变化,甘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西北首个以“数据要素”命名并作为核心产业的园区——永新国信数据要素产业园,在这里拔地而起。
永新国信(甘肃)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一卜说,园区以传统企业数据要素为基础,构建产业集群,打造相关联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赋能传统产业数智化发展,已引进38家数字经济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3亿元。
兰州高原夏菜年种植面积97万亩、产量223万吨,产品远销国内外。得益于园区提供的高原夏菜数据分级分类服务,企业得以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结构和供应链布局。
数据蕴含着宝贵的价值,正重新定义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创速空间·兰州市信创产业园”今年正式投产,引入航天联志、申云智能等企业,布局智能生产线,着力构建“芯片适配—整机制造—行业解决方案”的完整信创生态。未来3年,园区计划集聚50家链上企业、孵化30家专精特新企业,争取填补西北地区多项关键技术空白。
以“新”提“质”,以“质”促“新”。甘肃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定位,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科学布局建设数据中心、算力等信息基础设施,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
兰石集团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装备制造主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自主研发具备百万级终端管控能力的兰石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及116个工业应用系统,形成覆盖设计、采购、生产等11类行业应用场景的30项解决方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
甘肃庆阳石油、煤炭等资源富集,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2022年,我国启动“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庆阳跻身全国十大数据中心集群。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东部算力需求与西部资源供给的“中转站”;较为冷凉的气候条件,为数据中心提供“天然空调”。庆阳一跃从能源沃土迈向算力高地,“算”出了一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机柜整齐排列,智慧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更新。瞬息之间,来自上海的海量数据可完成复杂分析运算,广东3D模型可实现超精细渲染。
短短3年,370余家数字经济生态企业在庆阳落户,其中不乏燧原科技等中国AI芯片领域独角兽企业。庆阳市数据局副局长米世涛说,庆阳决心打造富含新质生产力元素的全国AI算力高地。
算力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甘肃虽地处西部,但以不甘人后的劲头,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向“数”图强,点“数”成“金”,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畅通智慧航道。
破局焕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得益于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高度契合,甘肃正凭借资源能源综合优势,拥抱快速发展的机遇。新质生产力在这里不仅有“高精尖”的特性,更有接地气的“温度”。
重离子治疗设备堪称放射治疗的强弓劲弩。在兰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多年接力研发,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并投入临床,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实现重离子治疗肿瘤的国家。
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里,医学物理师专注分析患者肿瘤位置,通过高精度三维建模系统实时构建人体器官空间结构,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截至今年7月,该中心已完成2000余例患者的临床治疗。
科技创新,永不止步。当前,近物所正积极研发结构紧凑、规模小、性能比高、能耗更低的新一代普惠型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目前,首个示范项目已落地广东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预计年内安装调试。
甘肃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造福民生。
兰州西脉国际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操作人员在精密仪器上设置好参数后,机器自动生产出符合各类订单需求的记忆合金内固定医疗器械等产品。目前,企业生产的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等高端医用医疗器械处于国内领先、替代进口的地位。
“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前瞻布局。”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苏金霞说,兰州高新区加大对企业投资,帮助其成长为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作为国家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兰州高新区将生物医药作为首位产业,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兰州百源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车团结说,得益于政府长效、常态支持,企业深耕肿瘤早期诊断基因芯片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已成为甘肃省功能基因组学与分子诊断领域的领军企业,获得国际先进与国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30余项,随着成果不断转化,有望成为西北该领域头部研发企业。
西部生物医药高地悄然崛起。兰州高新区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在人用疫苗领域,口服三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多价轮状病毒疫苗;在中药和天然药物领域,陇神戎发5种产品为全国独家品种;在医美产品领域,兰州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经政府认证的肉毒毒素生产商,国内市场份额超75%,出口注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质生产力热潮在陇原大地持续涌动。
今年7月,甘肃省同位素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打通医用同位素及靶向药物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同位素靶向药物产业加快兴起。今年前7个月,甘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达390亿元,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生物医药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与此同时,甘肃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赛道越走越宽。
空间电推进是宇航界公认的最先进的推进技术,是否应用电推进已成为衡量航天器先进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经过持续攻关,研制的电推进系统推动我国星载动力迈进全电推进新时代。
牢牢扎根西部,提升科创效能。近物所、510所等一批在甘研究机构胸怀“国之大者”,持续向新质生产力要动力,为甘肃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甘肃省科技厅副厅长牛振明说,当前,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加速涌现,甘肃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陇原飞天焕新。
岁月流转,时序更迭。一幅壮阔的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向新”“向智”“向绿”的东风正劲!(记者 向清凯 张文静 李 杰)